安全处理器 1768-PA3 DCS系统
1756-A10 1756-A13 1756-A17 1756-A4 1756-A7 1756-BA1 1756-BA2 1756-BATA | 1756-IF16 1756-IF16H 1756-IF8 1756-IF8H 1756-IF8I 1756-IF6I 1756-IF6CIS 1756-IT6I
| 1794-IM16 1794-IM8 1794-IR8 1794-IRT8 1794-IT8 1794-IV16 1794-IV32 1794-OA16
| 1756-HSC 1756-IA16 1756-IA16I 1756-IA32 1756-IB16 1756-IB16D 1756-IB16I 1756-IB32
|
1756-CN2 1756-CN2R 1756-CNB 1756-CNBR 1756-DHRIO 1756-DNB 1756-EN2T 1756-EN2TR 1756-EN3TR 1756-ENBT 1756-ENET 1756-EWEB | 1756-IR6I 1756-IR12 1756-IRT8I 1756-IT6I2 1756-IM16 1756-L61 1756-L62 1756-L63 1756-L64 1756-L65 1756-L71 1756-L71S
| 1756-M03SE 1756-M08SE 1756-M16SE 1756-N2 1756-OA16 1756-OA16I 1756-OB16D 1756-OB16E 1756-OB16I 1756-OB32 1756-OF4 1756-OF8
| 1756-BATA 1756-CNB 1756-IC16 1756-IB16 1756-IB32 1756-IF16 1756-IR61 1734-ACNR 1734-ADN 1734-AENT 1734-AENTR 1734-APB
|
1756-TBS6H 1756-TBSH 1757-SRM 1746-N2 1746-NI16I 1746-NI4
| 1756-PA75R 1756-PB72 1756-PB75 1756-RM 1756-IB16 1746-IV32
| 1756-OF8I 1756-OW16I 1756-PA72 1756-PA75 1794-OA8 1794-OA8I
| 1746-IA16 1746-IB16 1746-IB32 1746-IM16 1746-IO12DC 1746-ITB16 |
安全处理器 1768-PA3 DCS系统
2023年,我们见证了中国工业增加值的持续增长,特别是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领域,中国不仅保持了其地位,而且在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基础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成就标志着中国制造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正在加速进行。
随着“中国制造2025”、“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及“碳中和”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工业在过去几年中继续展现出了显著的进步和变革。2023年,我们见证了中国工业增加值的持续增长,特别是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领域,中国不仅保持了其地位,而且在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基础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成就标志着中国制造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正在加速进行。
2024年1月18日,施耐德电气与亿欧智库正式对外发布《未来工业技术融合创新报告》,报告重点分析了在新型工业化、新质生产力与碳中和背景下,工业制造智能技术融合、应用场景落地和服务商生态化合作的现状与未来趋势。绿色智能制造将由顶层规划自上而下驱动,整合供应链资源构建生态合作体系,满足更多场景需求,从而创建可持续的未来工业。
未来工业带来的绿色智能制造理念契合国家“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目标。改变先工业化再信息化的格局,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利用新型工业化带来的转型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工业制造带来新型生产工具、新型劳动者与新型生产关系,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开放化、可持续发展、高效韧性、数字技术和以人为本既是未来工业的本质特征,也是实现未来工业的必要条件。考虑到工业部门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占比高达30%,工业的能源利用、自动化和软件解决方案的创新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些技术不仅能够降低排放,还已经证明能够推动企业在商业上取得成功。此外,随着工业领域对数字技术的采纳不断深化,特别是那些成功实现了规模性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他们依靠工业物联网(IIoT)、先进的数据分析以及自动化技术,实现了智能化运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数字技术的集成也加强了工业的高效韧性,尤其是在经受网络犯罪攻击的挑战时。通过数字化管理和电气化流程,企业能够构建更为一体化和技术驱动的供应链,从而提升了智慧工厂的安全性、灵活性和能效。然而,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对人才的需求增加。据预测,到2023年,工业领域的人才缺口将达到800万。这一挑战促使企业需要通过对现有工人进行再培训和投资新一代人才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求。培养人才不仅有助于弥合这一缺口,也是构建活力、效率和前瞻性运营模式的关键。在自动化方面,为了完全实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愿景,必须克服封闭和专有的工业自动化技术所带来的障碍。开放自动化,特别是那些基于IEC61499标准的即插即用型自动化软件组件,为不同品牌之间的互操作性和可移植性提供了可能,这是实现开放、互联工业生态系统的重要一步。通过这样的整合,我们可以看到从可持终发展到数字技术,再到人才培养和开放自动化,每个环节都是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实现未来工业愿景的连贯路径。
我们认为在未来工业中,只有5T技术融合的横向和纵向集成的各类系统与装备才能支撑未来工业场景运行。依照绿色智能工厂管理层级可搭建5T技术应用的架构,在技术应用架构中的智能决策层、研发经营层、运营管控层、数据处理与监控层、设备控制与运行层、网络计算基础设施层等各层级的前沿技术应用。一些传统的IT应用系统或OT设备在融合技术创新后,可以更好地融入和支撑整个绿色智能工厂,例如AI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DT技术赋能的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CRM(客户管理系统)等传统研发与经营管理系统均可扩展原有的功能,有效提高用户体验;此外,5T技术的融合创新也催生出一系列新兴的应用系统和智能装置设备,如数字孪生工厂、设备预测性维护系统、排产系统、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检测系统、云计算服务平台等。
另外,生产单位还可以通过赋能技术与功能技术的融合创新,得以优化与重构原本的传统技术应用。5T技术融合创新产生5T应用,不断在5T应用架构中补充完善着支撑绿色智能工厂各层级的场景运营的系统和装置设备。其中OT运营技术、IT信息技术、ET能碳技术为功能性技术,此类功能性技术均是传统应用或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即运用OT技术、IT技术或ET技术可直接开发传统应用,使其成功运行某个功能,但却不具备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特性;DT数字技术、CT通信技术为赋能性技术,这是由于DT与CT技术均无法单独支撑某个应用系统与装置,但可为功能性技术创造的传统应用赋能,使之更适应数字化或智能化的要求。
*5T技术的具体技术架构请详见《未来工业技术融合创新报告》
安全处理器 1768-PA3 DCS系统